【粗中有细词语解释】“粗中有细”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外表看起来粗犷、豪放,但在处理事情时却非常细致、周到。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非凡细心和智慧的人,尤其是在一些看似简单但实则复杂的任务中。
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用于描写人物性格或行为特点,强调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多面性。虽然“粗”字让人联想到粗糙、不精细,但结合“细”字后,整体含义变得丰富而立体。
词语解释总结
词语 | 拼音 | 释义 | 出处 | 用法 | 近义词 | 反义词 |
粗中有细 | cū zhōng yǒu xì | 表面上粗鲁,实际上心思细腻,做事认真细致 | 《水浒传》等古典小说 | 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做事风格 | 细心、周到、谨慎 | 粗心、马虎、草率 |
详细说明:
“粗中有细”这一表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一个人可能在外表上显得不够精致,甚至有些粗俗,但在实际生活中,他往往能够做到事无巨细,考虑周全。这种特质在职场、家庭或社会交往中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有些人可能平时说话直来直去,不拘小节,但一旦涉及具体任务,却能迅速抓住关键点,安排得井井有条。这类人就常被评价为“粗中有细”。
此外,“粗中有细”也常用于文学创作中,用来塑造角色的多面性,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总结:
“粗中有细”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不要以貌取人,也不要轻视表面粗犷的人。真正的能力和细致,往往藏在不显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