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谓之文也的是以意思介绍】在古代汉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一句常见的文言表达,常用于总结或解释某种现象、行为或概念的性质。其中“是以”是一个典型的文言虚词组合,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意思是“因此”、“所以”。而“谓之文也”则是对前面内容的一种总结性称呼,意为“称它为‘文’”。
下面我们将从“是以”的含义和“谓之文也”的结构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一、
“是以谓之文也”出自《论语》等古籍,常见于对文化、礼仪、道德行为的评价中。整句话的意思是:“因此称之为‘文’。”这里的“文”通常指礼乐、文采、文明、文化等广义上的概念。
- “是以”:表示原因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所以”。
- “谓之”:意为“称它为”、“叫做”。
- “文”:多指文化、文采、礼仪、文章等。
- “也”:语气助词,用于强调判断或结论。
这句话常常用于对某人行为、作品或制度的评价,表示其符合“文”的标准,具有文化价值或道德意义。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用法举例 | 现代汉语对应 |
是以 | 因此,所以 | 是以谓之文也 | 因此称之为“文” |
谓之 | 称它为 | 是以谓之文也 | 叫做“文” |
文 | 文化、文采、礼仪等 | 是以谓之文也 | 文化、文采、文明 |
也 | 语气助词,表判断 | 是以谓之文也 | 了、呢(语气加强) |
三、实际应用示例
1. 出处:《论语·雍也》中有“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这里“文”指的是外在的礼节、文采;“质”是内在的品质。
- 若“文胜质”,则可能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称为“史”;若“质胜文”,则显得粗俗,称为“野”。
- 所以“文质彬彬”才是真正的君子风范。
2. 现代使用:在写作或评论中,有时会说“此人言行举止,是以谓之文也”,意指其行为合乎礼仪、有文化修养。
四、结语
“是以谓之文也”是一句典型的文言表达,体现了古人对文化、礼仪和道德的重视。通过理解“是以”与“谓之文也”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文中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方式。在现代语言中,虽然不再常用这种句式,但其背后的思维方式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