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槁木死灰辞典简编版】“槁木死灰”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意是指干枯的树木和冷却的灰烬,比喻人失去生机、情绪麻木、毫无生气的状态。在现代语境中,“槁木死灰”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极度疲惫、精神空虚或情感冷漠,缺乏对生活的热情与动力。
该成语虽源于古代哲学思想,但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以及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对“槁木死灰”的详细解读与相关资料整理。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槁木死灰 |
出处 | 《庄子·齐物论》 |
原意 | 干枯的树木和冷却的灰烬,象征无生气、无活力的状态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情绪低落、精神麻木、缺乏生活激情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心理状态,也可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强化角色形象 |
二、出处解析
《庄子·齐物论》中提到:“槁木死灰,其心如死。”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无常、万物皆空的哲学思考。他认为,人的精神若过于执着于外物,便会陷入痛苦;而若能放下执念,便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因此,“槁木死灰”不仅是对现实状态的描述,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三、常见用法举例
例句 | 解析 |
他自从失业后,整个人就像槁木死灰一般,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 描述因挫折而丧失生活热情的状态 |
这部电影通过主角的槁木死灰形象,展现了现代社会的孤独与压抑。 | 用于文学或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心理 |
在长期的高压工作下,她早已槁木死灰,连笑容都变得稀少。 | 表达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精神疲惫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面如死灰、心如止水、行尸走肉、百无聊赖 |
反义词 | 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神采飞扬、充满活力 |
五、文化影响与延伸
“槁木死灰”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常出现在文学、艺术、心理学等领域。它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状态的关注,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内心世界的重视。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经历类似“槁木死灰”的状态。因此,这一成语也成为了人们反思自我、调整心态的重要参考。
六、总结
“槁木死灰”作为传统成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它不仅是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形象描绘,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思考。在现代社会中,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槁木死灰、庄子、成语解释、文化内涵、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