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原文译文】一、
《登泰山记》是清代文学家姚鼐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在冬季登上泰山的经历,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本文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照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同时结合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习与记忆。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 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知府朱孝纯的儿子朱子颍从南面的山脚开始攀登。 |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 走了四十五里,沿途都是用石块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
稍西,日观峰东麓,有石刻“望秦”二字,乃唐人所题。 | 稍微往西一点,在日观峰东边的山脚下,有一处石刻“望秦”两个字,是唐代人题写的。 |
道中迷雾冰滑,几不可登。 | 山路上弥漫着浓雾,路面结冰,几乎无法攀登。 |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等到登上了山顶,青色的山峦背负着白雪,明亮的雪光映照着南方的天空。 |
望远,若有所思,而意不在物。 | 向远处望去,似乎有所思索,但心意并不在于眼前的景物。 |
夜半,大风起,雪大如席,声如雷。 | 半夜时分,大风刮起,雪像席子一样落下,声音如同雷鸣。 |
予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 我和朱子颍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若海市蜃楼。 | 日观亭东边,从脚下看去全是云雾,仿佛海市蜃楼一般。 |
须臾,日出,光射雪,如金涛。 | 不久,太阳升起,阳光照射在雪地上,宛如金色的波涛。 |
余始得山之高,因名其山曰“泰山”。 | 我才真正体会到山的高耸,于是给这座山命名为“泰山”。 |
三、文章主旨与写作特点
- 主旨:文章通过描写作者登泰山的过程,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关注。
- 写作特点:
- 语言简练,描写生动;
- 情景交融,富有哲理;
-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四、总结
《登泰山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更是一篇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品。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照,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同时,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如需进一步分析文章结构或赏析语言特色,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