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流漂杵造句子】“血流漂杵”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形容战争惨烈,鲜血多得可以漂起木槌。后来常用来比喻战乱、灾难或斗争的激烈程度。这个成语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适合用于描写战争、冲突或激烈竞争的情境。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以下是对“血流漂杵”的解释、出处及例句的总结,并附上表格形式的展示。
一、
“血流漂杵”出自《尚书·武成》:“杀人之多,俘厥旅,以与我同好,是用大赉于四海,而万邦作孚。”后人根据此句引申出“血流漂杵”的说法,形容战争残酷,死伤无数,血水多到可以漂起木槌。该成语在现代使用中,多用于描述激烈的战斗、社会动荡或竞争激烈的情况。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血流漂杵”可以让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历史感。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感情色彩偏沉重,适用于严肃、庄重的语境,不适合用于轻松或幽默的场合。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血流漂杵 |
出处 | 《尚书·武成》 |
原意 | 战争惨烈,鲜血多得可以漂起木槌 |
引申义 | 战斗激烈、灾难严重、竞争激烈 |
使用场景 | 描写战争、冲突、灾难、激烈竞争等 |
情感色彩 | 沉重、悲壮、严肃 |
适用文体 | 历史、文学、新闻、评论等 |
例句1 | 这场战役结束后,战场上血流漂杵,令人触目惊心。 |
例句2 |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百姓生活困苦,血流漂杵的景象屡见不鲜。 |
例句3 | 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仿佛也进入了血流漂杵的阶段。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血流漂杵”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反思。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语境,合理使用,以增强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