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有何故事与含义】“小时了了”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童年才智和成长后表现反差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小时候聪明伶俐,但长大后未必能保持同样的才华或成就。
一、故事背景
“小时了了”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则小故事:
>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吏曰:‘所亲何人?’文举曰:‘昔先君孔子,与君先人同师。’李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后复问曰:‘汝父祖与吾祖何亲?’文举曰:‘昔孔子作《春秋》,而丘生其后,故知之。’”
这段话讲的是孔融(字文举)小时候机智聪慧,能巧妙地应对李元礼的提问,展现出过人的才思。后来人们用“小时了了”来形容他小时候就表现出非凡的才智。
但后来,孔融虽早有才名,却在政治斗争中未能善终,最终被曹操所杀。因此,“小时了了”也带有一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意味,提醒人们不要只看一时的表现,更要看长期的发展。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小时了了 |
出处 | 《世说新语·言语》 |
字面意思 | 小时候已经很聪明 |
引申义 | 表示一个人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未必有同样成就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对他人或自己小时候才智的评价,带有一定讽刺或警示意味 |
常见搭配 |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
三、延伸思考
“小时了了”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它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天赋”与“努力”的看法。古人常说“天资聪颖,不如勤学苦练”,这说明即使一个人小时候很聪明,若没有持续的努力和修养,也可能难以成材。
此外,这一成语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不能仅凭小时候的表现来断定其未来,应更加注重长期的成长与变化。
四、总结
“小时了了”源于古代文人孔融的故事,寓意是:虽然一个人小时候可能表现得非常聪明,但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还是其后天的努力和品德修养。这个成语既有褒义也有警示意义,值得我们在教育、人生选择中深思。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小时了了 |
出处 | 《世说新语·言语》 |
故事来源 | 孔融幼年机智应对李元礼 |
含义 | 小时候聪明,但长大未必有出息 |
延伸意义 | 警示人们不要只看表面,要注重长远发展 |
使用建议 | 可用于评价他人或自省,避免盲目自信 |
通过了解“小时了了”的故事与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智慧与现代人生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成长过程中更加理性、全面地看待自己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