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的下一句】“居高声自远”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全诗为:“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其中,“居高声自远”意思是:蝉栖息在高处,声音自然传得远。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蝉的习性,也寓意着人若品德高尚、地位显赫,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和传颂。
此句常被用来比喻有德之人,即使不刻意张扬,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它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唐代·虞世南《蝉》 |
原文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句子含义 | 蝉栖于高处,声音自然传得远;寓意有德者无需炫耀,亦能受人敬仰。 |
诗句结构 | 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
作者背景 | 虞世南,初唐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以文雅著称。 |
诗歌主题 | 通过咏蝉表达对高洁人格的赞美,寓意深远。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有才华、有品德的人,即使低调也能被人认可。 |
结语:
“居高声自远”不仅是一句优美的诗句,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喧嚣的宣传,而在于内在的修养与坚持。正如古人所言,君子之德,风雅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