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不平则鸣出处】“不平则鸣”是一句常见于中文语境中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会发出不满或抗议的声音。这句话虽常被引用,但其出处并不为所有人所知。本文将对“不平则鸣”的来源进行梳理,并以表格形式总结相关知识点。
一、词语“不平则鸣”概述
“不平则鸣”字面意思是:当事情不公平时,就会发出声音,表达不满。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它多用于形容人们面对不公时的反应,也常被引申为一种正义感的体现。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的文章《送孟东野序》中,原文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后世将其简化为“不平则鸣”,并广泛流传。
二、出处详解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章风格刚健有力,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不平则鸣”出自他的一篇赠别之作——《送孟东野序》。这篇文章是为好友孟郊(字东野)赴任而作,其中表达了对友人遭遇不公的感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写道: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如果不能处于平衡状态,就会发出声音。韩愈借此比喻人若遇不公,自然会发声抗争,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之常情。
三、词语演变与使用
项目 | 内容 |
原文出处 | 韩愈《送孟东野序》 |
原文句子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简化用法 | “不平则鸣” |
用法范围 | 文学、口语、评论等场合 |
引申意义 | 表达对不公的抗议、正义感、情绪宣泄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新闻报道、社交媒体、文艺作品中 |
四、总结
“不平则鸣”这一词语虽然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源自唐代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原本是借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心理反应,后来逐渐成为表达正义与不满的常用语。通过了解其出处和演变,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句成语的内涵,也能在实际使用中更加准确地把握其含义。
如需进一步探讨“不平则鸣”在现代语境中的运用,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