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要闻 > 2021-09-04 01:40:00 来源:

余考察贵州兴隆实验小学探索教育公益新路径

导读 12月初,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兴隆村,连绵起伏的群山下,大片的松树和竹林点缀在梯田之间。在群山的怀抱中,一所由贵州特色古建筑组成的学

12月初,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兴隆村,连绵起伏的群山下,大片的松树和竹林点缀在梯田之间。在群山的怀抱中,一所由贵州特色古建筑组成的学校坐落在村庄的一角。踏着长满青苔的石阶,屋檐下出现了“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

这所只有71名学生和16名教师的小学,是校长肖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0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的肖从上海扎根贵州农村,担任兴隆实验小学校长,带领师生探索乡村教育改革之路。

作为一名同样深耕教育领域、关注公益事业、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北大人,余一直希望带领新东方公益团队为乡村教育找到更好的答案。为此,他每年都会走访和考察偏远的村庄。一方面,他履行CPPCC成员的职责,通过调查形成提案,推动政策改革。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真实的农村教育情况和师生需求,进而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解决方案。

2020年底的调查有些不寻常。与以往针对传统农村中小学的研究不同,此次余特别挑选了几所创新型学校,希望为新东方(NYSE:EDU)找到农村教育的新突破口,开辟教育公益新路径。

所以才有了这次云贵乡村教育之旅。在短短的三天行程中,余将带领新东方公益团队走访2所创新小学和4所传统中小学,通过对比反思,寻找更好的促进教育公平的模式。他给自己的任务是回国后写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

12月8日,贵州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是此行的第一站。

于视察兴隆实验小学。

走进山里未来的学校。

田字格小学的本土人本教育理念是立足本土、热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希望农村的孩子能从他们出生长大的大山里汲取养分,在家乡能为他们得到最好的优质教育。

教育从踏上大门后的石阶开始。这些石板来自学校前身清代嘉庆古刹。小石坚带领孩子们把古老的石头挖出来,铺在教学楼前,让孩子们踩在石头上感受历史、家乡和文化。

类似的“生活教科书”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学校最有特色的木结构建筑——立人堂,是用村里收集的老、旧木材建造的,柱廊下的桥墩也有200年的历史。现在这里是儿童公共会议厅,学校里的公共事务,比如老师和学生是否可以在教学区吃零食,都会在这里投票。

志愿者向客人介绍学校建筑。

两位学生导员向来宾详细讲述了立人堂的历史和现状,谈吐自由自然,与想象中留下的矜持内敛的孩子完全相反。草药园、快乐农场、手工作坊.学校里每一处景观的起源都是由学生志愿者讲解的,带着同样的慷慨和自信,还有一种身为主人的骄傲。

这的确是一所师生共建共治的学校。快乐农场种植了十多种蔬菜,如白菜、韭菜、洋葱、萝卜等。由孩子自己种植和照料,每月公布农场收支情况;所有学生每周参加的工作:运送垃圾、清洁门板;手工作坊的产品都是学生创造的,每一笔收入都用于学校建设和科研活动。“财务主管”也是由学生轮流担任,而每一份收入和ex

“让孩子们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可以一天天地改变学校,甚至改变家乡。我希望有一天孩子们会意识到他们也能改变世界。”萧对说道。

在调查过程中,当地一个名叫“大叔爷爷”的班级正在进行。老师通过原版绘本,引导孩子们认识大树是如何反哺自然界万物的,并在课堂上创造一幅画,写一首诗。

710.jpg"width="600"/>

  田字格小学的乡土课

  “春天到,鸟儿叫,大树公公在微笑/ 夏天到,森林真热闹,大树公公在招手/ 秋天到,水果直往地上落/ 冬天到,北风叫,大树公公在睡觉。”这是二年级学生的课堂作品。支教老师蔡月媚说,孩子口中经常能蹦出令她惊讶的诗句,诸如“烟的家在火里,他们在排着队一个一个地出门” -- 这也是她打算留下来的原因,与十几位老师一起守护这份天性与诗性。

  孩子们送给俞敏洪亲手做的礼物

  孩子们把自己做的诗集,以及一个装满了卡片的手绘木盒送给远道而来的俞老师。俞敏洪则向孩子们分享了他童年的故事,并鼓励他们珍惜机会,好好读书。“你们很幸运,能在中国最好的乡村学校,跟着最好的老师学习。你们要做的就是开心地读书,考上大学再回来,才能更加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并且为这份美好出一份力。”

  乡村教育的出路在何方?

  田字格实验小学的创办,源于肖诗坚对农村教育困局的反思。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孩子进城上学成为常态,加之“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和教师的流失,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和乡村教育生态的凋敝。一方面,城市中心化的教材编排和统一的选拔标准,使得农村孩子在升学竞争中处于弱势,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即使是上了大学,很多农村娃也依然面临就业难、在城市生存难的困境,他们对乡土没有依恋,也回不去农村,对未来充满迷茫和困惑。

  多年的公益经历让肖诗坚认识到,传统的支教并不能解决农村教育的致命问题。属于乡村的教育,只能在大山里的泥土中才能“长”出来。为此,她提出了“乡土人本教育”理念,根据中国乡村的特点和中国乡村孩子的需求创建了一整套包含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教育体系,希望培养出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的新一代农村子弟。

  从2017年至今,肖诗坚已经带领一批对乡村教育创新充满热情的青年,在黔北大山里扎根了四年。如今,田字格的办学思路成效已经显现 -- 今年,学校里多了18个从县城“回流”的孩子。

  这正是肖诗坚努力的目标,让农村孩子在家乡享有属于他们的好教育。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尝试!让乡村孩子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教育,增加了孩子自信,让他们回归对于乡村和学习的热爱,值得全体北大人向她致敬。”俞敏洪为师妹放弃企业家蒸蒸而上的事业,一头扎进乡村教育的勇气和决心点赞,同时二人也就学校的创新课程、师资培育能否具有持续性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孩子在这里接受的生命教育,已经远远超过很多省城的学校了,但如何复制到其他村小?”俞敏洪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更为重要。

  肖诗坚表示,田字格公益正在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及正安县教育局联合推出“乡土村小”项目,第一年计划在正安县25所村小推广田字格的乡土课及日修课,将乡土课程经验详细地用教案、课件和教具打包呈现。并通过培育体系,点燃乡村老师的教育热情,播种下乡村教育创新的火种。

  这与俞敏洪致力的方向不谋而合。“我很愿意出钱出人出力,投入到乡村小学可复制的课程体系建设中。”

  肖诗坚也向俞敏洪倾诉了当前的困难,“学校的老师擅长做研究,但缺少授课经验。希望借助俞老师的影响力和新东方的教育资源,号召优秀的老师前来支教2~3年。”俞敏洪表示将尽力提供支持。

  最后,回归最初的问题,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教育公平能够实现吗?这是俞敏洪出发的原因和求索的方向。

  肖诗坚的回答是,这项事业未必一代人能够完成,但我们需要尽最大的努力走下去。“无论这条路的曙光在哪里,都需要有人知道路在你脚下。”

  乡村教育有出路吗?当此刻镜头前谈吐自如的孩子,挤上高考的独木桥,眼睛里的灵气是否会变得“木气”?回想起与田字格一位五年级学生的对话。

  问:“你以后想做什么?

  “我想考上大学,然后回来,把家乡和学校建设得更美丽。”回答清晰而坚定。

  这里也许就藏着问题的答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