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劝诫书告诉我们什么?

2022-01-20 16:25:37 来源: 用户: 

这篇文章所表达的真理是一种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本文在论证秦国驱逐克清的错误和危害时,并没有着眼于具体的逐客问题,而是站在“渡海控藩”的高度,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分析阐述逐客的得失。它反映了李四卓越的洞察力、进步的政治主张和顺应历史潮流的用人路线。

人物介绍李斯

李四(?~ 208年前),出自战国末期的上蔡、楚国。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作为一名初级县官,我在荀卿学习。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人舍人,封郎。任长实,主宾。秦十年(前237年),发令充军,秦王采纳劝谏书。他还为秦国和六国谋划,建议先攻下韩国,再逐一消灭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万、御史冯杰商定“帝”的称号。作为下一任首相,他多次与始皇帝一起巡视。反对于春越分封子弟的建议,主张取缔私塾,废除《诗》、《书》、六国史籍和“百语”。并以篆书为标准,整理文字,制作《仓颉篇》作为范文。

先帝死后,赵高逼迫傅肃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我劝二世更加合法,践行“监督与责任的艺术”,加强君权。被赵高诬告谋反后,被判五刑,在咸阳城腰斩,属夷族。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